崔愷:在榆林做的事情,百年之后大家是不是还能够津津乐道

Q1:梅花楼片区拥有众多设计元素,您对片区有什么样的理解?
 
崔愷:我觉得梅花楼这个片区是很独特的,在陕北这个古城当中,有这样一个山地的、半城的地形地貌,我觉得很有趣。所以它的地形特点是最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这里有梅花楼的历史古迹,尤其是它原来建设的位置也很特别,所以使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聚焦点。
 
第三,我觉得是它的泉,普惠泉。普惠泉这个地方虽然是一个山地,但是它的高差很大,普惠泉在最低的地方,形成了这样一个泉眼,水从地下,从这个地方喷涌而出。我听说普惠泉对榆林卫当时选择在这,卫戍边疆,那个时候都非常重要,这是有水源,所以我也觉得它很有历史价值,也很有生态的价值。到今天,仍然是榆林老百姓经常会用到的生活用水,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需要保护好。
 
再一个,我觉得它整体上有比较有特色的陕北窑洞文化,利用巨大的高差形成了台地花园,我觉得这些都特别丰富。所以我们很难在其他地方,在同一个片区上有这么多叠加在一起的、都很重要的城市线索,我觉得这一点让我觉得做这件事是很值,也是非常想把它做好的。
   
 
Q2:认为本次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的核心设计理念又是什么?
 
崔愷:我觉得这个挑战是有的,这个挑战也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当它有这么多需要认真对待的城市线索,或者是文化线索,或者是生态线索的时候,怎么把它捏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找到到底是怎么样一气呵成的,把所有这些线索很自然地组合到一起。这种自然的感觉,有些时候我会推演到历史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地方因泉设关,然后因关设墙,因地做了窑洞驻守的居住模式。所以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来自于如何把地形的特征强化出来。有了这个地形,窑洞它的逻辑就完全呈现出跟大地的关系,有了这个地形,这个泉水在最低的地方,像在一个锅底上,它这种生态的感觉就出来了,就像一个天然的景呈现出来。然后有了梅花楼,整个这个空间当中的点景又出来了,所以我觉得所有这些东西,特别重要的是如何来梳理,把它历史上最漂亮的那一瞬间,再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这次做的时候,说实在的还是拆除了很多既有的杂乱建筑,有一些可能还是有一点结构意义,或者有一点历史价值的建筑,我们也觉得要舍弃,我们特别希望这个地方,整个场地当中,都是背景,托举的就是梅花楼,把梅花楼当成一个非常独特的点,它就是一个视觉焦点。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特点就是在周围不再做太多的灰色、灰墙、灰瓦的这种房子,而让这个灰墙灰瓦就放在梅花楼的片区,当然旁边还有一个大礼堂,那个位置没有这么突出。但是梅花楼是我们特别觉得把这个点题要做出来。
 
虽然我们要做很多的工作,虽然一层一层地梳理,但是最后集结的结果,就像我们最后抽象的一张图,它像一个佛手,这个佛手的大拇指就是这个梅花楼。而它的另外四指,实际上逐渐展开,就像一个佛手,就像我们的台地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感觉找到了一个无论从平面的形象、符号的形象,包括从空中看这个城市这样一个特殊的形态,都使这个片区发挥它最大的视觉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特别高兴的,当然这不是我们再造的,实际上是我们顺理成章重新把它梳理出来。
    
 
Q3:梅花楼片区是古城内重点片区,您希望它在未来榆林古城整体更新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够对古城的更新起到什么样的带动作用?
 
崔愷:我觉得毫无疑问,它是一个起爆点、引爆点,所以它一定会对榆林老城整体的改造,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我们今天的很多城市更新去把一个古城修成历史上的一种样子,但是那种样子又是一个虚假的,就变成了一台戏。这个我觉得是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应该汲取的。
 
我希望周边的街区是可以政府和市场,和老百姓自己,能不能形成一种联合体,就是大家共同一起来更新这个城市。而且也不用特别急,它应该是一种非常有序的,逐渐的一种生长性的。我觉得今天我们最重要的是榆林的老百姓,应该享受自己的老祖宗留下的这片沃土,这片资源。现在不仅仅有这些文化资源,而且现在也有煤炭资源,有燃气,有很多能源的资源,我觉得非常好。老百姓理应生活得非常有品质,理应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保持自己对祖先的尊重,和文化的传承。
 
榆林历史上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实际上是戍边,但是他们承继下来的东西,真是一个很有历史感,而且先人做得真是让我们今天都感到自豪,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榆林应该做的事。所以我觉得特别高兴,就是CBC参加榆林的城市更新,同时也组织我们这么多建筑师来一起做。不管竞赛的结果怎么样,但是我希望我们这些建筑师大家都能够在榆林留下自己的作品,同时,大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为榆林留下当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