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院:旧城改造中“诗意和生活的叠加”

\ 

叠合院
建筑师:李兴钢 + 创意品牌:智库咖啡

时间:2016.09.26-10.07,9:00-20:00
地点:护国寺西巷 37 号

(视频: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北京什刹海,这片古老的区域直到如今还可以让人窥视到一点点旧日北京生活的痕迹。护国寺西巷37号院,就在这个片区里安静座落着,它曾经历过一些艰难的日子,当建筑师李兴钢初次来到这里之时,“它呈现出有点像是废墟,或者半废墟的状态”。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北京,以中轴线为基准,城市格局以严密的空间秩序感著称,什刹海所在的三海,对于都城正是一个重要的调剂,带给人们秩序之外的一种自由感,有很多居民在此“临海”而居。当你走进什刹海,真正走进这些胡同小巷,看到人们的生活所呈现出的状态,百余年生活空间密集化的变迁在此有迹可循。当人口逐渐增长,问题也逐渐显现。
 
密度的问题:如何在狭小的用地内创造有品质的空间,容纳密集的生活功能?
生活的问题:如何使居民有更好的生活,包括增加收入、公共交往以及文化精神生活?
发展的问题:如何使设计有更多的弹性,更容易面对未来的变化?
 
旧城区域的“改造与更新”这一命题,对于接手37号院改造的建筑师李兴钢,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次探索。见微知著,将院子作为一个点,然后可以延伸到一条胡同,一个街区,一座城市......“如果我们在街区里用心观察,居民已经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暗示出丰富的生活内容、新的空间原型的可能性以及其中蕴含的诗意。”
 
\
△“诗意的叠加”和“生活的叠加”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居住+公共/商业空间”的模式
 
如果游览什刹海的整个街区,你会发现它真正的状态是很多人在此居住,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存在公共及商业空间的需求。在诸多旧城改造更新的案例之中,有的会在街区引入公共、艺术空间,也有的是将住区空间进行翻新,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本该像是呼吸…...但在“改造”之后,对于真正在此居住的居民生活究竟会有着怎样的影响,或许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在护国寺西巷37号院,李兴钢以这样的出发点对旧城“改造与更新”进行思考,一种“居住+公共(商业)空间”的模式出现了,并且具有功能相互转换的结构和空间骨架,以此为什刹海街区广大住户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和普适性的样板。
 
李兴钢:
如果院子被改造为纯粹的公共空间或只供经营的商业空间,对于将来希望长久居住在此的人来说,启发性就弱化了,缺少了借鉴意义。因此,一种居住与公共或商业空间结合的模式可能更加具有普适性。同时空间的设计又能具有一些弹性,在居住与公共/商业空间之间存有转换可能性的话,这样的“改造与更新”可能才具有更长久的意义。
 

 
新旧交融而生的“叠合院”
 
37号院的主体是一个建筑师咖啡馆,能够在此提供咖啡、餐饮服务及聚会活动空间,同时,一个小小的“跨院”为独立安静的住宿提供可能。建筑师选择将原有建筑的现状尺度与限高进行保留,设定不同的标高,以一种连续“叠层”的方式,加大空间的密度,形成一种新的立体合院,使院落和人的活动向地下、向天空延伸。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空间、路径和景观——行、望、居、游,“叠合院”应运而生。
 
\ 
\
△不同标高院落分析图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走进“遇见什刹海——叠合院”的展览空间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创意品牌设计展“遇见什刹海”——“九个院子”之“叠合院”的展览开幕式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16:30在什刹海护国寺西巷37号院举行。此次展览由建筑师李兴钢携手建筑师众筹咖啡品牌智库咖啡联合策划完成。
 
设计师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创意品牌
智库咖啡: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发起的建筑师众筹咖啡平台,聚集了国内外建筑设计领域的精英群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咖啡厅,还是建筑设计行业与产业的“孵化器”,是建设行业的一种新型的生态组织。
 
\△在走进叠合院的展场之前,我们先遇到了“什刹海”  (摄影: UED 高文仲)

\ △参观流线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37号院的展场正是“叠合院”的简版,是院落改造方案概念的提示——在水平方向把一个新的小合院嵌套与叠合到现状老的合院中,新和旧建筑的空间、界面、结构、场景都被叠合在一起。
 
\△展览以纪录影片、工作模型、介绍文本等方式呈现小院设计理念 (图片:UED 高文仲 )
 
\ 
\△小院里的空间既是场所,也是展品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对于“叠合”概念的产生,李兴钢在现场被采访时说道:“叠合的作用其实是为了增加空间密度。杂院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原本标准四合院的模式不足以容纳大大超额的生活人口和内容,空间密度严重不足。因此,对于这种杂院的空间改造,我们选择了通过“叠合”增加空间密度的方式。”如何在新模式空间中妥善解决通风、采光等必需的要求,怎样使人们在一个高度叠合的空间之中仍然拥有既丰富又舒适的生活,这是“叠合院”方案中已经考虑并且需要更深化研究的地方。
 
李兴钢:无论是居住与咖啡馆经营混合的生活模式,或者是由增加空间密度出发带来的空间叠合方式,“叠合院”所营造出的空间丰富性与生活多样性,使它不仅可以安逸地居住,也可以进行漫游和体验。它暗示了园林的动态体验方式可以叠加到合院这样的静态空间之中。
 
\
△建筑师李兴钢在现场向在场嘉宾诠释这一叠合园林意境与合院空间之美的独特小院 (摄影: UED 高文仲)
 
\ 
\△人们可以在内与外两个层次充分感受和体验到空间的叠合:新合院钢网与老合院外墙之间形成了环绕新小合院的游廊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 
\(摄影: UED 高文仲)
 
\(摄影: UED 高文仲)
 
\△在此拍照,照片可以被“自动处理”成乐高模型一样的画面 (图片: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

\△建筑师众筹咖啡平台——“智库咖啡”(摄影: UED 高文仲)

\ 
\△小院里的咖啡生活惬意休闲,在场嘉宾纷纷合影 (摄影: UED 高文仲、肖剑)
 
“叠合院”是建筑师李兴钢在为什刹海街区的改造与激活而呈现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空间模式和设计“实验”。在整个旧城改造与更新的命题之下,建筑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许终究有限,但李兴钢说,“我们应该以专业的水准做好一些局部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成片改造提供一种样板性的借鉴;同时,建筑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经验教训,在一些与旧城改造更新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提供建议,例如密度、高度等的控制,哪一些指标性的控制可以更为合理,可以具有怎样的弹性,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李兴钢看来,“旧城区域的改造与更新,无非即是百姓平常生活的延续和丰盛,新与旧叠合所带来的惊喜和诗意。”
 

支持单位
安平县敬思网业有限公司;北京信达电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遇见什刹海”
 
由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遇见什刹海”于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2016.09.23-10.07)在北京什刹海地区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洞/和光同尘”和“回归•院生活”等。
 
“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我们此次的课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